top of page

cat.33

有火雞派的靜物畫
彼得・克拉斯

Still Life with a Turkey Pie, Pieter Claesz   
1627, oil on canvas, 75 × 132 cm, Amsterdam, Rijksmuseum.

剛剛介紹的黑達和現在介紹的這幅畫的畫家克拉斯 (Clasez, 1597-1660)都是十七世紀非常重要的桌上型靜物畫(table-top still life)的大師。兩人對於小尺幅早餐畫作(monochrome banquet piece、breakfasts or banketjes)的發展,有相當的貢獻,如何在同一視覺畫面深度的情況下,實驗在不同的擺放位置(pronk or display)如何凸顯不同的視覺焦點。整體色調偏灰色和棕色,筆觸流動柔軟。吃一半的派,是克拉斯相當有特色的創作母題,後來也被黑達引用(如:展件32)。

佛蘭芒畫家彼得‧克拉斯,是十七世紀初、移往北荷蘭移民潮的畫家之一。這幅畫作中,桌上子擺滿了各種豪華奢侈的物品,包括不少源於亞洲的物產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風的瓷器、鸚鵡螺酒杯和肚子填滿餡料的大火雞。即使在微小的地方,若仔細觀察可以有令人意外的發現,如:指向亞洲和其交易痕跡的存在,比比皆是,例如:在鹹味餡餅中所用的肉桂、肉荳蔻、丁香和生薑,凸顯了荷蘭新興海上霸權的貿易實力。

而荷蘭人當時在世界上號稱「海上馬車夫」,成為遠洋貿易巨人,商船遍及美洲與亞洲海域。荷蘭商人往來於美洲與歐洲間,突破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商業壟斷,他們奪取好望角、錫蘭,進據印度沿岸、麻六甲、爪哇等地,獨占了東方香料貿易。由此背景可以瞭解這些昂貴稀有的產品,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,暗示了畫中人過著中上階層富足的生活,以及荷蘭因為作為一大國際貿易中心、以商業起家而繁榮興盛的樣貌。

牡蠣暗示了畫中缺席之人,道德生活的可疑可慮。因為牡蠣,在彼時的荷蘭,並不如當今被視為飲食奢侈的象徵。在十六世紀,牡蠣、鯡魚和烏賊,被視為窮人家果腹之用的主食;是直到巴洛克時代,其身價才水漲船高,特別是佐以堅果後,被認為能夠引起性欲、可作為壯陽或春藥之用。如左下附圖:Girl Eating Oysters by Jan Steen.

因此,在十七世紀描繪酣飲狂歡的場面中,牡蠣被視為情慾和放蕩的象徵,直到十七世紀中,皆是如此。克拉斯早期也創作了許多傑出的虛空靜物畫作,而由飲食來指涉人生活的散漫靡爛,也可連結於其虛空靜物畫表現的虛度光陰,和死亡的窺視。

Jan Steen, Girl Eating Oysters.

bottom of page